《朗读者》牛犇:上影厂他们给了我一双清澈的眼
2018-07-07 10:47:56   来源:中国综艺网   

有人说,文艺界是离名利最近的行当。但正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人在银幕上演共产党员,在银幕下成为共产党员,是他们给了我一双清澈的眼睛,让我看清了未来的自己该如何选择,该走一条怎样的路——牛犇

本周六,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将播出新一期《朗读者》,83岁的新党员、老艺术家牛犇会现身节目。他遇见的本期主题词是“城市”。

城市对于她拥抱过的人意味着什么?

海明威的话被沿用过千万遍:她可能如一席流动的盛宴,无论你此后一生中去到哪儿,她都与你同在。

而对于今年83岁的牛犇,上海这座城市,是故土,也是远方。

谓之“故土”,因为老艺术家已在此度过了66载春秋。即便17岁时的他,未必明晰——这座第一次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城市,这座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的城市,这座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城市,这座孕育了中国电影的城市,这座在中国影史留下一长卷红色经典电影胶片、并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城市,注定会与他的命运紧紧牵系。

谓之“远方”,因为老艺术家在耄耋之年展开了生命的全新篇章。从2018年5月31日上影集团演员剧团那次支部会议出发,中共预备党员牛犇还有许多想做的,还有许多理想要在这里实现。

“七一”前后,《朗读者》拍摄团队来到上海,走进上海电影博物馆。

馆内最震撼的,非荣誉墙莫属。许许多多中国影史留痕的名字、面孔闪着光,他们在时间回廊里诉说“红色之城”“电影之城”的基因密码,也汇成上海电影人心头的一处圣地。

在牛犇眼里,这里每一张面孔都那么熟悉,上影的老厂长、老书记、还有许多哥哥姐姐们。是他们,在牛犇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告诉了他——什么是抗争,什么是进步,“拍进步的戏就是干革命,拍电影就是为人民”。

如今,坐在上海电影博物馆里、背靠着这些哥哥姐姐们,牛犇说:“上海这座城市,赋予了我太多太多……她教会了我要拥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做一名好人,做一名称职的演员……”

没有一个人,能生而明确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一个人,总是在做出无数选择后,才趋于确认自己该坚守的方向。

牛犇入党的消息传开,许多人都在追问一个问题“耄耋之年,图什么”。他答:“我从小便没了父母,在成长道路上得到了党的教育,也得到很多前辈电影人的言传身教。”

1935年,牛犇出生。童年的记忆几乎与“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直接挂钩。在解放前的中国,他走进剧组,不是什么主动选择,仅仅是为了吃得饱。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是伴随新中国成立而成立的。”牛犇回忆,自己17岁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我还没有选举权的时候,就接受组织培养了。记得上影厂老书记丁一当年开党课,我就在下面听着。我年纪小,但我知道,是共产党救了中国。”

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青年,他见到了白杨、张瑞芳、孙道临、秦怡等“明星”。后来的日子,他更看见了这些被观众称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人,是怎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好名副其实的“新中国人民演员”。

“我亲历并见证了当时很多前辈们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记忆,因为深刻而历久弥新。《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烈火中永生》里赵丹饰演的许云峰,张瑞芳的《李双双》,秦怡在《青春之歌》里的林红……一个个曾经点燃银幕前许多年轻人信仰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即便隔着时间之河,也在牛犇的讲述里清晰如昨。

牛犇还记得许多银幕外的事情。比如孙道临,他在80岁高龄时坚持拍 《詹天佑》,他说: “我们不能忘记当年中国工程师的志气”;比如秦怡,她在93岁时还坚持上青藏高原拍摄 《青海湖畔》,这一回,正是97岁的老大姐,给83岁的“小弟弟”当了入党介绍人;又比如上影的作曲家吕其明,他谱写的《红旗颂》传遍大江南北,但他从来不要一分钱版税,他说: “我是为革命先烈们写的。他们牺牲生命,我有什么不可以舍去的?”

光荣岁月里的桩桩件件都触动过牛犇的心。近朱者赤,见贤思齐。“正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人在银幕上演共产党员,在银幕下成为共产党员,是他们给了我一双清澈的眼睛,让我看清了未来的自己该如何选择,该走一条怎样的路。”60多年矢志不渝跟党走,老艺术家的千言万语终可汇成一句——“我今天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你们的同志了!”

节目里,牛犇将朗读“习近平写给新近入党的演员牛犇的信”,他说:“我想把这封信献给和我一样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们。”

相关热词搜索:牛犇

上一篇:程潇录制《勇敢的世界》 Y字型挂坠引猜想
下一篇:《跨界歌王》突围赛一触即发跨界歌手大招齐放

牛犇. . 42466. 20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