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斯
加盟新一季的《明日之子》,对吴青峰而言是挑了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去完成。“我希望黑夜完,有更灿烂的黎明。”他的加入让本身就个性鲜明的节目,更添了几分独特质地。
在今年的腾讯视频价值营销峰会上,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副总经理邱越提到,所谓“锐”,指的是任何顶尖的节目,一定有非常强烈的价值主张和非常鲜明的风格个性。
我们不妨就用“锐度”这个词来定义这些“意外之喜”。原本作为图像生产领域的一项基本指标,“锐度”反映的是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锋利度。但慢慢地,它走向了更广阔的大众视野,也形成了更具社会学意义的丰富阐释。
“锐度”:一种节目表达的基本语态
无论从此前第一季的《明日之子》,还是不久前结束的《创造101》,节目中的每个人物都能鲜明地勾勒出一张张“清晰的面孔”,并由此分取着特定受众群体的审美注意力。毫无疑问,从大的流行文化生产视角看来,四平八稳的立意传达时常会消解节目的所谓调性,两档节目的“出圈”都侧面印证着“越清晰、越独特”才是匹配面向特定圈层进行内容传播的核心审美诉求。
要觅得流行潜质,“锐度”就成了一个或许不言而喻的内在标准。具体而言,文本构造的鲜明立意(是否对准年轻人的情感痛点);叙事手法的富于变化(是否找到一种当下的节目传达形态);传播价值的多元空间(是否能够借由节目文本裂变出更广泛社会议题的商榷)都是构成它的具体注脚。
新一季《明日之子》播到第二期,“锐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变化。一方面,无论星推官或是学员,他们所构筑的流行意义阐释,已经能够相当有分量地切中观众的肯綮。并不起眼的曾育茗在节目里唱自己的原创歌曲《阿通》:“我想对我自己说说,你真的不错。”他写进歌词里的那些“被拒绝”“被否认”在感染到吴青峰时,有多少观众感同身受?又有多少观众还会认为他是不足为道的呢?
另一方面,更趋丰富的节目叙事手法也传达出了《明日之子》第二季的升级构造,有直抒胸臆的“酷”,也有悬念丛生的“闯”,多元态度交织到一起,单从观看体验来说,几乎每一刻都能生成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许上一秒还沉浸在选手的演绎中,下一秒星推官抢人的硝烟又随之而来。
一档明确聚焦年轻人群加以传播的节目,“带领、冲撞、正流行”既构成了节目的基本模式点,也构成了节目的基本表达语态。
有人有趣,斯外戈延续短视频平台上的画风,把有趣和实力进行到底;有人沉默,第二期一开场,文兆杰只说了一句“先唱歌吧”,便用一支话筒、一个麦架,让大家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有人决绝,台湾地下乐团的主唱蔡维泽,想要找到与主流音乐的平衡点……第二季节目播到这里,三大赛道集结完毕,登场的每个人都是“清晰”的,找不到毛不易的影子,但坦率地说,他们又都有成为下一个“毛不易”的充分可能性。
当偶像养成节目已经有相当主流的受众规模,《明日之子》第二季要做的就不再是“自我复制”了,而应当让人们看到年轻人对于成为“偶像”的自我主张,这种态度本身会比单纯的才艺展演更有锐度。
更进一步,也可以由此厘清此类节目创作的一点重要启示:对圈层结构的深耕,首先应洞悉和理解不同个体的差异化价值诉求,而不能将其视作一个不言自明的群体面貌一概而论。从这一基本视点切入,我们会发现当前频频涌现的同类型节目虽然都试图追求关于“年轻人”的意义生产,但其中多数并未真正地回应年轻人的情感需求——都在谈“成名的想象”,但《明日之子》带来的启示在于:你得首先成为自己,并以自己的方式完成梦想。对每个个体的表达赋权,恰恰是今天的流行节目文本在纷繁的形态背后时常会被忽略的东西。
过去一年,《明日之子》第一季最强厂牌毛不易共创作了14首单曲,今年5月发行的专辑《平凡的一天》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销量突破400万。这个节目催生了“巨星”毛不易,让人们看到重新定义“偶像”的充分可能性。
但是不是因为如此,我们就丧失了对变化中的流行更多的解释能力?此时此刻,虽然无法定义下一个“毛不易”究竟会是什么样,但《明日之子》第二季对“流行”的引领能力已然呼之欲出,这也正是节目的“锐度”为人们所创造的想象空间。
当然也需要警惕,“锐度”有边界,并非越高越好,否则易于陷入节目对“偶像奇观”的过度追求之中。当重回舞台的张洢豪演唱完自己的原创作品,几乎所有人都在肯定和赞叹,李宇春突然问:“我就很好奇的是,这首歌你是为薛之谦的风格创作的,还是你为你自己创作的?”吴青峰也有相似的体察,是“残影的感觉”——说到底,把自己做好,就是“锐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从节目创作的层面来说,不失真、不刺眼,平视每个年轻选手的异质特点,《明日之子》第二季所要呈现的始终还是充满青春正能量的个性主张,这是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所需要的样貌,也是今天的流行文化表达中常常被视作“不足为奇”的那一部分。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毛不易到更多年轻人,也侧面反应出了节目对于这种平衡关系的拿捏和把握。
“冲撞”:“明日之子”的逻辑原点
作为盛世美颜赛道的星推官,李宇春在节目中的宣言是:“用音乐炸毁这个俗艳的赛道”;新加入的吴青峰,也用一句“发现未被定义过的光,找寻创作的更多出口”定义新一季的盛世独秀赛道。
赛道的意义在于更有针对性地开掘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潜质,在上线的两期节目中,三大赛道都已集结完毕。从总体的观感来看,较之第一季,《明日之子》第二季在赛制的构建方面加重了关乎“态度”的考量。
无论是“美颜”“独秀”“魔音”三大赛道的特质确立,三种各异的文化标签让整个节目的气场“冲撞”氛围浓重:或是学员随时的battle补位、星推官的两次抢人资格、“勇闯时刻”等,比赛变数随时上演,把节目中包括星推官在内的所有人都置于无数的变量当中。当学员表现不够理想时,也不再有待定的缓冲,直接淘汰,“感情牌”不管用了,这对于观众观看此类节目的体验而言无疑也是一次“冲撞”。
哇唧唧哇娱乐文化副总裁、首席内容官马昊用“高考填志愿”来形容节目的议程变化,“每个人填志愿,不是有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吗?其实有的选手也是符合各种标准的,星推官自己心里有标准,所以我们希望选手对音乐的态度和星推官的态度产生碰撞,让不同赛道之间的选手、不同赛道之间的星推官都产生碰撞。”
所以,“冲撞”的价值,并不止于为节目带来戏剧张力,更体现在节目本身“态度”的传达确立。作为一档着眼于年轻偶像成长和发掘的节目,这一季《明日之子》规避了“造星”这一普遍诉求,而坚定地选择在普通人既有的特质中挖掘出其成为偶像的潜质。这也是在经由“冲撞”之后对偶像的一次再构造:偶像从来不是“平地而起”,而是拥有一定“隐藏技能”的普通人在成长中不断被发现的过程。这一底层逻辑的关照,已经构成了走过两季的《明日之子》非常鲜明的节目形态。
进一步来看,“冲撞”的意义更体现在,偶像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李宇春在节目中反复谈到“成长”——正是成长的过程,让偶像拥有了能更被大多数观众自我投射的可能性。吴青峰甚至也预感,“参加这个节目或许成长最多的不是选手,是我”。
李宇春出道的2005年,她以个人之力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暗藏“自由”“反叛”的象征;以“火星歌”亮相的华晨宇最初几乎就是“异类”音乐人的代表;吴青峰独特的嗓音和词曲让他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浪漫气质;无限流量加持的杨幂时常被推向流行的风口浪尖……事实上,四位星推官本身就代表了中国偶像审美突破的几个关键节点,自然也成为了节目在选拔代表性方面的重要标签。随之带来的就是“说服力”,从第一季到第二季,节目对于“偶像”培养的节目建制也在专业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便是去年广受争议的“盛世美颜”赛道,在这一季中也构成了重要的立意创新点;另外两大赛道在星推官匹配上亦有了更准确地把握。
《明日之子》第二季营造了一个更为多元的价值传播空间。两期节目播出后,有不顾一切嗨翻全场的rapper,也有把情歌徐徐道来的干净少年,还有一言不发但一唱惊人的原创歌手……选手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都不断显现,这也符合节目基本的立意线索:既然是在谈“成长”,节目的呈现本身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更匹配真实审美的诉求。
总体看来,本季《明日之子》里星推官与学员双向的强竞技性体现,对流行的影响,恰恰符合“冲撞”一词在节目slogan中的逻辑关系:它是所有引领和流行的逻辑原点,就像大爆炸是宇宙的开始一样。
在对节目展开合适的“锐度”构造过程中,“冲撞”也在这一种升级中找到了具体的落脚点。
“流行”: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爆款和流行几乎是同义词。
有人说,“什么算是流行?有人去模仿。”因为后来者给出的无限侧目,才显得首创者的力量无比强大。创作者对爆款的追逐,和人们对流行的追求一样,其实都容易陷入“固定的框架”或是“未来的迷茫”中。腾讯视频不久前收官的《创造101》算是上半年的现象级节目,都说这档节目“出圈”了,文化表达是一种原因,内嵌其中的“创造力”则是另一方面。
对于平台来说,站在一个高点上进行自我迭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第一季步入第二季,《明日之子》的转型必不可少——这不仅是节目创新的诉求,也是平台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生产的必由之路。
怎样才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枷锁?
“流行”的本质,就是对未来文化趋势的一种想象性生产,但这种想象并非抽象不可感知,太多节目都在谈“流行”,但究竟如何来理解“流行”,却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命题。
对于个体来说,“流行”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忠于自我的精神追求;而对一档节目来说,它更像是一种对于“话语权”的建构——如何建构?《明日之子》第二季的答案是,不预设答案,只做对流行的反观和再现,因而它所营造的是更多种可能性,从“追逐者”亦或“效仿者”的身份中抽离出来。也由此,它能够掌握节目对于流行文化构造的主动权:从来没有人能真正预测流行,一档节目可以做的是让大家相信“流行”出自大众并且可以从既有的社会文化中管窥一二。
《明日之子》第二季还会往前继续走,未知的惊喜或许还会不断上演,但至少已经能从既有的播出中窥见这些“种子学员”的未来图景。当所有创作者都在喊着用100种方法追求爆款时,《明日之子》第二季还在蛰伏里觅得力量:它没有预设“流行”,但它拥有引领流行的勇气和视野;它不刻意“出位”,但它在“提高锐度”和“扩展维度”这两条路径上丰富节目。
相信《明日之子》已经厘清了自己的优势和位置,纵使来到第二季,但它也似一个新人的模样,站在赛道的起点,准备好了冲撞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