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俞敏洪分享成长之痛畅谈被恐惧支配岁月
2018-07-21 11:25:30 来源:中国综艺网
英国诗人拜伦说过,一切痛苦能够毁灭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灭。生命中“痛”或许让我们的身体、心灵备受折磨,但我们也会因此振作起来,学会在痛苦中成长。7月21日(周六)20:00,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
《朗读者》第二季即将播出以“痛”为主题的第十期节目。现场,翻译家王智量、芭蕾舞演员谭元元、导演宁浩、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女童保护组织志愿者孙雪梅追溯了有关“痛”的记忆。
美术生阴差阳错变导演 宁浩讲述曲折导演之路
在宁浩的电影中,主人公总是被命运捉弄,散发着“破铜烂铁范儿”,而这些“倒霉”的主人公的命运源自导演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
对于小时候的宁浩来说,农村和工厂的环境限制了他的梦想,对北京文化氛围的渴望却一直扎根在他心中。20岁那年,他便下定决心去北京学画画。然而,命运却总在关键时刻开玩笑,学了十几年绘画的他因体检时查出了色弱,被迫舍弃了当画家的梦想。处于迷茫之际的宁浩阴差阳错地被北京师范大学成人学院录取,研读影视制作专业,开启了导演之路。
想不到的是,在导演路上,有更多的痛苦在等着他。在拍摄电影《绿草地》时状况频发,投资方突然撤资,拍摄环境恶劣,演员不愿配合…据宁浩回忆,他们还在拍摄中经历了蒙古包因烧牛粪着火、演员在赶往拍摄地时接连几天都翻车等状况。而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他不再忍受痛苦,学会了习惯痛苦。“做导演,重要的素质,就是死皮赖脸别趴下”。这次“痛苦”的拍摄让他悟出了作为导演该具备的素质,对宁浩今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最初的忍受痛苦到习惯痛苦再到现在的“扛过了,痛便是痛快”,宁浩对于“痛”的思考不断变化。节目里,他朗读了加拿大诗人奥雷阿的作品《生命的邀请函》选段,诠释他所理解的“痛”。
俞敏洪讲述“恐惧”之痛 自曝考上北大不敢填
谈起俞敏洪,成功企业家、畅销书作家、演讲家是人们对他的定义。他时常在公共场合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讲,他创造了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个奇迹,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而如今自信、从容的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却饱受着“恐惧”之痛。
最早的恐惧来自于母亲和贫穷。五六岁时,俞敏洪因为弄丢了母亲好不容易攒钱买的新鞋,而遭到母亲“毒打”,“一根竹竿都打断了”,他对那段记忆至今印象深刻。对于母亲的恐惧,让他不敢忤逆,哪怕近40岁,面对暴怒的母亲,他也会跪下来“求饶”。
在创业成功前,对于贫穷的恐惧几乎时刻伴随着俞敏洪。为了改变命运,走出农村,上大学成为俞敏洪唯一的出路。经历过两次失败的高考后,最后一年进入拼命状态的俞敏洪凭着每天早上六点起晚上十二点还在看书的毅力,考出了超越北大录取线的分数。即便如此,他还是差点与北大失之交臂,“我想了半天没敢填,后来是我老师帮我把北京大学四个字填上去的。”
每个阶段的俞敏洪都会面临不同的恐惧,进入大学校园之后,落后他人的恐惧又接踵而来。面对各种恐惧,他一直没找到正确的应对办法。而真正帮助他走出恐惧的,是在俞敏洪大三的生病期间,通过那段时间的沉淀他悟出了生活的意义:跟别人比没有意义,进步是自己的事。也是自那时起,他逐渐建立了信心,摆脱了落后的恐惧。
从成长到成熟,正是有“恐惧”之痛的相伴才成就了如今的俞敏洪。节目里,他还会分享哪些“痛”呢?又会带来怎样的朗读?更多精彩,敬请期待7月21日(周六)20: 00,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朗读者》第二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