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索亚斌评《江湖儿女》贾樟柯书写
2018-09-19 14:06:48   来源:中国综艺网   

贾樟柯用影像书写自传 电影聚焦逝去的时代情怀

继三年前广受好评的《山河故人》之后,贾樟柯导演携新作《江湖儿女》再度入围戛纳电影节。这部电影将他以往的经典作品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个人影像自传,拥有贾樟柯的鲜明烙印。9月18日,《今日影评》特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为观众读解《江湖儿女》,索亚斌认为这部作品用影像回顾了贾樟柯自身的电影历程,坚持将镜头聚焦于社会转型时期人物个体的挣扎与悲欢,重拾了逝去的时代情怀。

影片用宽广时空关注底层边缘人物

立体化展现现代观念与江湖道义的冲突

《江湖儿女》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绵延19年,空间跨越7700公里,展现出了一幅史诗性的壮阔图景。索亚斌在《今日影评》中指出,电影以《江湖儿女》为名,是为了叙述在社会底层和边缘的小人物的故事。“江湖”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侠文化,随着近现代武侠小说与影视作品对它的引申发展后,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字化、影像化的符号。贾樟柯在《江湖儿女》中更强调“儿女”二字,它指代的是被江湖规范所影响的人群。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观念与动荡的现实之间产生的矛盾,会给予“江湖儿女”以尴尬、迷茫的心理感受,“江湖儿女”就是这样一群迷茫的人。索亚斌指出,贾樟柯的电影总有些许人会被时代裹挟、抛弃的意味,但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总是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随着时代前行,虽然随波,但没有逐流。

贾樟柯力图打造的江湖,传神地延续了香港电影中所体现的道义与现代观念的冲突。电影中赵涛所扮演的主人公秉持的传统道义与侠义精神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遭遇窘境。不过,索亚斌在《今日影评》中认为,香港的“江湖”电影主要是为了观众在观众体验中达成情绪的宣泄,但贾樟柯的电影不是情绪的出口,而是让观众更深入地接触现实、认识现实、反思现实的入口。

贾樟柯在《江湖儿女》中也埋藏了许多值得观众挖掘的细节,这些细节体现了《江湖儿女》与贾樟柯过往作品的关联。例如,《江湖儿女》的结尾,女主角赵涛的黯然离去与《山河故人》中的如出一辙。

《江湖儿女》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的还有贾樟柯在电影中惯用的文化符号,如“卡拉OK、关公、飞碟、歌舞厅、广播站”等元素,影片中所选用的歌曲也是港风依旧。索亚斌在《今日影评》笑谈,有人曾说贾樟柯是华语电影“DJ王”,因为他是用流行歌曲还原年代最早也是最好的导演之一。

贾樟柯创作手法摆脱写实主义束缚

坚持对逝去生活情怀的挖掘

在《今日影评》中,索亚斌认为贾樟柯的电影一般被定义在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范畴内,但他在某些作品中也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是为了将观众从过去电影完全表现现实、复述现实的规律中解脱出来,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读解角度,带有些许后现代意味。

除《三峡好人》之外,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把镜头对准故乡,观众总能从中读到一抹乡愁,索亚斌认为这并非是贾樟柯个人创作的局限。他指出作者理论的核心观念即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这意味着在导演的创作生涯中都会秉持着一种贯穿始终的理念,理念会随着作品的成熟而发展,作品也会随着理念的发展而变形,而关键在于作者能不能坚定的站在自己选择的理念上,并深挖其价值内核。

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的狂飙突进中,贾樟柯用底层人物的存在提示着这个社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慢慢遗失的价值。他在影像的历程中拾取边缘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用镜头关注个体,关注底层的普通人,关注那些即将消失的美好。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相关热词搜索:索亚 江湖儿女 影评

上一篇: 《大闹西游》曝“团圆版”海报全员集结欢乐中秋档
下一篇:《无名之辈》搭人生戏台 锁定“小人物”浮生百态致敬无名

索亚 江湖儿女 影评. . 44396. 19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