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18点30分,罗锟老师和张赢老师为南开大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解析影视音乐创作魅力的研讨会!让我们跨越时间,一起飞行
罗锟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发了疑问“音乐是什么”,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音乐是感性与理性的集合,音乐带给人们感受就是感性,而作曲中对和声的基本要求则是音乐的理性所在。
老师给出了自己“配乐帮助角色与观众接通情绪信号共鸣感,是衡量配乐是否成功的标准”的感悟。主题旋律的变化使观众加深情感体验设计主题,也是常用的配乐逻辑。老师借助这样的逻辑,用一段《镇魂》的片段向大家展示是如何根据画面并遵循画面进行设计。
紧接着向大家展示了配乐制作流程以及各环节的工作者老师说到:“一部影视作品音乐的前期后期涉及到的包括作曲人、制作人、乐手、和音、配唱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工程师、母带工程师、音乐编辑等环节从十几人、几十人到上百人都有可能,因为这是一项集体劳动,是’团队作战’,所以通常一部剧的音乐总监或者音乐导演除了需要准确了解剧组同仁的创作理论外,还了解和协助每一个环节的创作者逐步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
张赢老师上台后则邀请了四位同学参与了听音乐片段写下歌词的活动,借此表达自己作词时希望歌曲更有传播性,歌曲作词中也应该尽量避免生僻晦涩难懂的措辞和叙事逻辑,所以老师介绍自己写词会写得情感逻辑简单。接下来,老师继续做了一个小游戏,向大家展示了凭借简单几组字其实就可以写出优秀的词。老师还借助三个mv片段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看法,“亲情就是永远在背后给你无条件爱的人”“友情就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距离多遥远,只要想起就会微笑的人”“爱情就是不管在不在一起都会真心祈祷愿他/她幸福的人”。老师在最后还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并提到沟通并不是妥协,而是让自己与他人的意见达到统一。
互动环节
Q1:会不会接到本子感觉不喜欢?
A1:作曲作词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的职责就是让片子更好看,不存在我们判定一个本子是不是令人喜欢的这种情况。
Q2:是怎么接到的本子呢?真的不会遇到不喜欢的吗?
A2:是公司和团队伙伴共同帮助,每一次接到本子我们其实都会去分析,但是不会有特别的好恶感,而且可能是我个人很幸运,到现在都没有遇到不好的本子。
Q3:创作是感性的抒发,但是如果并没有亲身现实的经历,这种情感是从哪里获得呢?
A3:电影中或者书本中也是有看过的,每天大概2h的书,2~3h的电影,当然熬夜也是有很多(笑),虽然经历的爱情的类型可能不够多,但是多多少少还是经历过的,而且我也很爱聆听别人的故事,像是《洛杉矶的十点半》就有借鉴朋友的亲身经历。
Q4:作词会不会词穷呢?写歌会不会感觉有重叠感,感觉自己写的和别人写的很相像?
A4:我们只要做好讲故事的人就行了,主题重叠是很有可能的,细节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
Q5:老师给音乐起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像是《章远的何洛》和《何洛的章远》具体意义是什么呢?
A5:起名字的确是一件重要又困难的事情,我多会根据对音乐的理解或者表达我想让别人知道的感觉,像是“章远的何洛”这个名字中其实就有爱着何洛的章远这个人本身,也有他的这份爱的含义。“何洛的章远”则是处于女生对自己是否爱的如此卑微的一种自我反问。
全场大合唱《时间飞行》
音乐不仅带给我们视听上的欢愉,更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很荣幸能够邀请到罗锟老师和张赢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既有专业性知识又有趣味性的关于音乐创作的讲座,想必同学们在音乐中有了更多的体悟,正如那句“心之所向,向阳而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真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