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了,我的家》沈韦宁曝祖父茅盾对儿孙另类宠爱
2019-02-14 13:53:28 来源:中国综艺网
提起克隆技术,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其实在中国“克隆先驱”童第周的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在1981年便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体细胞“克隆鱼”。在本周六19:30即将播出的《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最新一期节目中,童第周之子童时中与家人一起登上舞台,与主持人鞠萍畅谈父母的艰苦报国之路。抗战爆发后,童第周夫妇究竟遭遇了哪些科研困境?而茅盾之孙沈韦宁、南怀瑾之子南一鹏、90后创业者、独臂女孩张超凡以及她的母亲又将分享哪些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寄语?
讨好孙女学鸭子 茅盾之孙曝“儿孙奴”祖父的另类宠爱
他创作的《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基础;他临终前将25万元的稿费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现已成为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从文学家到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茅盾一生经历丰富曲折,始终坚持用文字的力量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前进,被誉为“中国一代文学巨匠”。究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生活中会如何表达对家人和晚辈的爱?
本期,茅盾之孙沈韦宁将现身节目,揭秘“儿孙奴”祖父的另类宠爱方式。在沈韦宁看来,祖父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或写作。虽然孩子的吵闹时常会惊扰到茅盾的文学创作,但疼爱子女的他却只是拿着鸡毛掸子吓唬道“不要吵”。据沈韦宁回忆,印象中祖父唯一一次“火山爆发”也是因为爱孙心切。到了晚年,祖父更是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幸福的“儿孙奴”。为了逗孙女开心,不善言辞的茅盾曾不厌其烦地模仿鸭子走路和喊叫,引得主持人鞠萍都忍不住赞叹“真是一个合格的爷爷”,到底这位大文学家还有哪些“儿孙奴”的表现?
举债购买显微镜 童第周之子追忆父母荒原艰苦报国之路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这是童第周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在童第周的研究实践指导下,我国在1981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体细胞克隆鱼,比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还要早15年,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的先河,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克隆先驱。直到今天,那篇讲述童第周刻苦钻研故事的小学课文《一定要争气》,依然激励着青少年们不畏困苦、勤奋学习。
对童时中来说,记忆中父亲童第周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话便是“滴水穿石”。凭借着“滴水穿石”的精神,童第周考入复旦大学,并于1930年赴比利时留学,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又毅然放弃了布鲁塞尔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把在国外学成的一切带回祖国。节目中,童时中讲起,抗战爆发后,父亲曾带着母亲叶毓芬西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成为了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在这个毫无科研基础的小镇上,夫妻俩连个像样的双筒显微镜都没有,可他们仍旧互相扶持,坚定着科学报国的人生志愿。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的科研工作,夫妻俩曾举债买了一个“巨额”的德国蔡司显微镜。此外,他们简陋的实验设备,还令前来拜访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感到诧异。李约瑟问童第周,为什么要留在这个荒原上做研究?童第周透露了自己“要为中国人争气”的科学救国心。夫妻二人的治学精神与处世之道到底对家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童第周儿媳顾晓菊以及童第周之孙童和钦所说的特殊关爱方式又是什么?
不碰钱却济世利他 南怀瑾痛骂儿子只顾赚钱“没有人生观”
童第周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金温铁路“催生者”南怀瑾则身体力行地教育子女济世利民。作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武术家及教育家,博学多才的南怀瑾曾被大众赋予过无数的学术标签。本期节目中,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便要与观众分享父亲鲜为人知的生活面。
在
与父亲相处的25年间,令南一鹏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无微不至的暖心陪伴。现场,南一鹏不无骄傲地表示:“在我人生当中发生每一件大事时,我父亲都有在身边。” 凌晨看牙、请喝咖啡、陪跑高考……南怀瑾对孩子的关心可谓溢于言表。令人意外的是,南怀瑾竟也有痛骂子女的时候。
据南一鹏回忆,由于从事金融业的弟弟当年只顾赚钱,父亲曾痛斥其“是一个没有人生观的人”。即便年逾古稀,父亲也坚持身体力行地教育子女“功勋富贵原余事,济世利他重实行”,为金温铁路的建设四处奔走和筹集资金。南怀瑾为金温铁路的修建做了哪些努力?他的谆谆教导又对孩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外,本期90后创业者、独臂女孩张超凡又会分享哪些创业之道?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本周六19:30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职业猎人聚焦酒店体验师 全世界最被羡慕的职业并不如意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