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焦虑变局全球年票房锐减300亿美元
2020-12-30 09:00:26   来源:中国综艺网   

又到年终出年报的时候了。如果说“寒冬”是2019内地影视行业的常用关键词,今年则要在寒冬的基础上,再来一个“雪上加霜”,并且范围扩大到全球。疫情给2020世界电影行业带来的冲击前

      又到年终出年报的时候了。如果说“寒冬”是2019内地影视行业的常用关键词,今年则要在寒冬的基础上,再来一个“雪上加霜”,并且范围扩大到全球。疫情给2020世界电影行业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从影院停业、剧组停工开始,一系列连锁反应已经蔓延开来。从普通的从业者到产业巨头,都必须思考同一个问题:接下来该如何生存下去?

更进一步看,生存和自救其实只是眼前的基础问题。疫情不止在影响当下,更在影响未来。由这场疫情引发的种种危机,已经深深改变了整个电影行业的格局。许多“不可能”统统变成了可能,一些难以动摇的“传统”,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2020遭受重创的全球电影业,到底有多惨?好莱坞迪士尼、华纳等巨头们的种种“骚操作”,是将“拯救电影”还是加速其“消亡”?网络流媒体会取代影院吗?疫情之下的焦虑和变局,我们来聊聊↓↓

1、【撤档、停工、倒闭、票房锐减...TA们没能挺过的至暗时刻】

年初春节档前夕,7部电影在同一天集体宣布撤档还令人记忆犹新。原以为损失了黄金档期已经是最坏结果,却没能料到这是全球影视产业进入“至暗时刻”的开端。

在国内电影陷入撤档潮后,从2月底开始,日韩、欧洲、北美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业也被迫按下暂停键。

好莱坞大片陆续撤档,引发全球震动。3月初,迪士尼真人大片《花木兰》宣布撤档,接着《黑寡妇》《蜘蛛侠3》《雷神4》《奇异博士2》《X战警:新变种人》《速度与激情9》《007:无暇赴死》等重点大片也纷纷宣布改档期。全球影市进入“寒冬期”,目前除亚洲的中国、日韩等地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仍然没有“解冻”。

影院关闭和大规模撤档潮最直接的后果是票房锐减。《好莱坞报道者》在3月中旬做过一次预测,新冠在一季度至少给全球电影行业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损失。

本月北京电影学院发布了《电影蓝皮书》,对全年的全球电影票房情况做了分析,先看几项重要数据↓↓

2020年前11个月,中国电影票房为165亿元,约为去年同期(600.37亿元)的27.5%;

美国票房为20.3亿美元,仅为去年同期(102.2亿美元)的19.9%;

目前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电影票房约为80-100亿美元,约为2019年(422亿美元)的20%~25%。

票房锐减,最先受影响的自然是影院。影院和院线的危机,成为疫情之下首当其冲的行业事件。

国内方面,根据4月中旬的统计,全国原本有一万三千多家影院,截至今年3月已经有两千二百多家影院宣布倒闭,还在支撑的也都在裁员减薪。

院线龙头们在疫情最为严峻的第一季度也经历了一场大亏损。万达电影一季度亏损至少5.5亿,股价下跌18%;金逸影视一季度业绩净利润亏损1.45-1.6亿元;华谊兄弟一季度预计亏损1.38-1.4亿元;国资背景的幸福蓝海也遭受重创。

目前,国内电影院复工率达到了93%以上,日韩、东南亚等亚洲市场复工率在87%左右,都处在有序恢复的状态中。

北美、欧洲等地区的院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根据媒体在Comscore(美国互联网统计公司)找到的数据,目前北美影院复工率在38%,欧洲、中东、非洲(缩写统称EMEA)加起来只有34%的影院在营业。

(图源:一起拍电影)

北美连锁影院巨头AMC、Cineworld等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危机,纷纷进行并购、收购等动作,但这又增加了债务危机。

根据AMC的财报,2020前三季度,AMC分别净亏损21.76亿美元、27.38亿美元和36.43亿美元,全年股价下跌55.76%。顺带一提,万达在AMC娱乐的持股比例是50.01%,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不知道明年会不会有新打算?

早在7月时就有分析师表示,北美大部分连锁影院的极限是撑过今年。5个月之后,疫情依旧不乐观,院线们的压力只多不少。

与直接受关停冲击的影院一样,上游的制片公司也遭受着停工带来的“成本危机”。

为了防疫需要,上半年全球剧组也几乎都经历了停工潮。

国内剧组在疫情得以迅速有效控制后,得以率先恢复拍摄,2月底就有剧组陆续重返浙江象山、横店影视城。

欧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疫情在多地陆续爆发,他们也不得不面临停工、转场、防疫成本增加等多种麻烦事。阿汤哥主演的《碟中谍7》先因意大利疫情爆发不得不终止在威尼斯的拍摄,后来无奈转场英国;为了防疫,泰国、印度等一些国家规定不能拍摄吻戏,现场工作人员不超过50人。是否真的有效果也不得而知。

据摩根大通分析员的预测,为了防疫,每部影视剧的拍摄成本将上涨10%至20%,这对制作公司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剧组停工但烧钱不停,再加上疫情影响下资金回收变慢,对影视公司而言也是沉重打击。许多实力相对弱的公司,没等来全面复工就已经消失。据粗略统计,上半年,国内已经有超过5000家影视公司注销或者吊销,生存环境可以说十分严峻了。

2、【疫情之后,即将进入“断片”时代?】

除了直接的冲击,另一些连锁反应,或许要在一到两年之后才会显现。因为疫情,许多影视项目被搁置甚至消失,那么在不久之后是否会出现片荒?

对停工三个多月、至今还在缓慢复工的好莱坞而言,“断片”焦虑更加明显。

一方面,许多大片被迫延迟了拍摄进度,什么时候能制作完成为问号。上半年,《黑客帝国4》《侏罗纪世界3》《碟中谍7》《阿凡达2》等重点大片全部拍摄中断,夏季之后才陆续复工。原定于今年上映的《神奇动物在哪里3》也因为停工而没法赶上计划。

罗伯特·帕丁森版《蝙蝠侠》惨上加惨,好不容易等到复工,男主角又感染了新冠,不得不再次停摆。

另一方面,即使按计划拍完了,能不能正常上映还是个未知数。2021说来就来了,但疫情什么时候能被遏制住,谁也不敢预料。

如果仍不能全面复工,当存货全部用完,接下来可能就是“无片可放”的尴尬。

此外,人员流失也是一个需要焦虑的问题。据统计,全美国的电影行业约有90万从业者,疫情爆发后,绝大部分人都面临着失业。为了维持生计,大部分都纷纷转行。还有多少人愿意在行业里继续坚守?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人员冲击同样发生在国内。在影院停工170多天的时间里,多少院线、宣发、剧组幕后从业者、甚至“不在线上”的演员们纷纷转行,资源也越来越向头部集中。

3、【“流媒体乱战”时代开启,变局是风口还是泡沫?】

危机之中自有新机。院线停摆了,却给符合“隔离观看”需求的线上流媒体创造了巨大机会。

年初徐峥的电影《囧妈》反应神速,撤档第二天就宣布改线上免费点播。成为“内地院线片转流媒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观众们感到兴奋,《囧妈》也获得了6亿网络版权购买费的天价收益,但此举却让院线相当多从业者非常不满。抵制《囧妈》和徐峥的风波,成为一个社会事件。

如今所有的担心和争议也都暂时可以放下了,《囧妈》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个例,在国内没能成为主流。

但在疫情持续严重的北美,流媒体的发展却非常迅猛。年初上映的《隐形人》《喋血战士》《魔发精灵2》等从3月开始首先陆续尝试缩短院线窗口期,或者直接线上线下同步上映。

进入下半年,“院网同步”已经扩展到了大投资的重点电影。索尼率先放弃了原定6月12日上映的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战争大片《灰猎犬号》的院线发行,苹果花7000万美元购买下独家版权,并于7月10日快速上线苹果流媒体AppleTV+

迪士尼的《花木兰》撑了半年,也直接宣布放弃北美院线发行,9月初直接上线自家流媒体Disney+。年底上映的《神奇女侠1984》也在华纳HBO Max同步开启点播。

还在坚决坚持只在影院上映的,只有诺兰的《信条》

疫情之下也需“恰饭”,“上线流媒体”成为唯一可行的收益渠道,已经不再被好莱坞老牌影视公司们排斥。

7月环球影业与AMC院线达成全新合作协议,环球旗下的影片将把院线窗口从70天缩短至17天,AMC也能获得一笔稳定收益。

华纳更加直接,12月初刚宣布其2021年北美上映的全部17部电影,包括《沙丘》《哥斯拉大战金刚》《黑客帝国4》《猫和老鼠》《招魂3》《新自杀小队》等都将在院线上映之时,同步登陆HBO Max

除了发行,传统影视大厂们直接入局流媒体也早已开始。迪士尼的Disney+去年11月上线,今年10月发布的财报中已经显示用户量达到了7370万,绝大部分都来自今年的增长。比如《花木兰》上线之后,Disney+下载量迅速上升了68%。

电影无法上映,线下乐园歇业,流媒体跃升为营收第二高的业务,成功拯救了今年处于困境中的迪士尼。

此外,华纳的HBO Max和环球旗下的“孔雀”(Peacock)也已经先后布局加入流媒体大战,好莱坞“六大”里的派拉蒙,近日也宣布重整流媒体平台“Paramount+”。传统大厂们纷纷开始跑马圈地、各立山头。

老牌影业巨头固然有内容库的优势,不过已经是流媒体龙头老大的Netflix依然有超强竞争力。早在今年4月,Netflix的市值就已经超过迪士尼,目前全球用户已逼近2亿。

在“网生内容”制作方面,Netflix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婚姻故事》《爱尔兰人》《美国工厂》等已成为奥斯卡大热门。其注重内容、注重作者培养的思路和成熟的制作模式,比起“拿IP赚快钱”的迪士尼,看起来具有更长远的发展优势和可能性。目前国内网友对Netflix的认知度也相对更高。

即使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克里斯托弗·诺兰等大导演还是对流媒体不满,但传统被打破的大趋势仍然不会改变。

除了疫情之下被迫自救的选择,通过发展自家流媒体掌握更多用户,把影片“面市”的命运和收益独家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是各制片大厂们心里打好的算盘。疫情,也可以说是加速制片公司摆脱院线制约的催化剂

对流媒体改变和妥协的不光是大厂,还有高傲的奥斯卡。

从前奥斯卡接收影片有一条规则:电影必须在洛杉矶地区影院上映至少一周才可获报名资格。现在这项规则也取消了,公开上线流媒体后的60天内,再上线奥斯卡评委专用的流媒体平台就可以报名参加评选了。

虽然奥斯卡说这是临时性的规定,但是,还是要抱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态。

电影主流基地的改变,让如何运作流媒体,成为接下来好莱坞大厂们最关心的问题。目前Amazon斥资2.5亿美元买下了《指环王》剧版的拍摄权,HBO Max将重启《正义联盟》,迪士尼更准备依傍漫威、皮克斯、星战三个收购来的IP大户,计划每年出产100部左右的IP影视作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不过,只要剧组复工一天不进入常态化,大家的布局还是多少会受影响。或许比拼谁的存货多,谁能制作出小而美的内容,会是流媒体们一段时间内的主题。

没有了“影院放映”这个硬条件的制约,那些关于”电影“的技术和艺术形式的追求是否还能保持?也许这是真正的影迷们需要多虑的问题。网络效益考量的标准是点击率、下载量、付费用户数。有自媒体人举了一个极端例子:如果诺兰砸两亿美金的巨制,传播度比不上小岳岳说的一个段子,那再往后我们还能看到有公司愿意投资巨制吗?

而相比流媒体这个内部竞争,好莱坞要面临的外部环境同样不乐观。没有了密集的大片轰炸调动肾上腺素,制作水准也逐渐套路,海外观众对好莱坞的兴趣和依赖已然在逐步降低。最近的例子就是《神奇女侠1984》,国内上映后反响平平。9月初上映的《信条》票房也远未达到华纳的预期。

对已从疫情中苏醒的内地影市而言,缺少好莱坞大片参与竞争,对国产电影来说无疑又增加了空间和机会。明年的战局,就等明年见分晓了。

马上就要和2020告别,然而疫情还是没有彻底退出我们的生活。对影视行业而言,考验与变革仍未停止。从前的世界很难再回去了,但危机过后,也总会迎来新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紧急救援》上映两周好评不断,情感真挚场面震撼
下一篇:最后一页

. . 59021. 19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