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是陈凯歌心中永远的痛,以至于多年后李诚儒只是说一句没看过,就能惹得他在节目上公开阴阳怪气。
可是现在来看,这几部当年被群嘲的大片,不说口碑完全翻转,至少也绝不算烂。
更不要说30年前基本算是我国电影的高光时刻,豆瓣华语电影排名靠前的作品绝大多数集中在那个时期,甚至更早。
上次转载文章说有的“吻戏”是故意恶心人,评论区有人提到了还珠,说我们小时候看还珠也津津有味,小孩都没什么品位的。
可是把还珠,尤其是还珠1跟这些所谓的偶像剧比起来,肯定是辱还珠了。
最起码还珠的画面是赏心悦目的,没有那么多变态操作,在当时是非常反套路的一部成功作品。
后续给人的思考和舆论的反转,也堪称教科书级别。
现在的古装剧或者仙侠剧,基本就只是套个时代的外壳,从言行举止到人物形象全是现代的随性的乃至轻浮的。
甚至“古装”的表面都做不好,不过是男女人均前中分后披发,互换头套谁也看不出来的水平。
有时候是连脸都ctrlcv罢了。
感觉部分民间汉服爱好者的水平都要比X平X添挂名的大工作室的水平要高,还高不少。
随便抓的,来源见水印,反正觉得比如今大多电视剧画面好看。
现在人们回忆好看的古装剧,大部分都还是四大名著,要么就是《上错花轿》,我觉得不妨把目光再放远一点。
30年不算什么,有胆子就往40年前去,你还有更多惊喜。
今天其实主要推荐一部洗眼古装戏《笔中情》。
无论是演员颜值、服化造型、身台形表,还是故事的剧情、内涵都远超当下所谓S+的大制作。
尤其是女孩子们的妆扮,丰富多样又贴合身份性格,真的好久没有看过如此可爱温馨又美好的场面了。
《笔中情》说的是个太尉府选女婿的故事。
齐太尉三个女儿,大女儿齐文娟才华出众温柔端庄,一次出游看到了江南才子赵旭之书法非同一般,心里就有倾慕之意。
赵旭之的演员是小白龙,啊不王伯昭,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的一张脸。
他在这里把一个恃才傲物又很天真烂漫的年轻人演得很传神,本人也是非常传统的美男子,看这天然的发际线。
太尉府邀请全城的青年才俊来府上聚会,名义上是赏灯,实则为长女文娟选女婿。
男主因为不在意权贵而没有参加,而出生高贵、本人也身居要职文武双全的男二,桓述公子来了。
是的,他就是浑身都散发着矜贵和倜傥的有头发的御弟哥哥迟重瑞~
不要以为这里就只有唐僧和白龙马,金池长老也在,就是太尉本人~
好袈裟女婿啊~
故事非常简单,但内容充实元素丰富,不管你喜欢的是才子佳人小甜剧,阴差阳错先虐后甜,还是强取豪夺抢女婿以及封建主义兄弟情,或者是有内涵能挖掘的深度情节这里都有。
男主对太尉府的荣华没兴趣,太尉故意让男主的朋友徐安民用府里的钟繇字帖来引诱他,他立刻入圈。
去了以后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径直走到字帖前面,手指蘸水,开练。
太尉提出婚事,男主大惊失色,表示谢谢不用了。
而朋友则再次用太尉府里的书帖来勾引男主,说千载难逢的机会,你不如留下多看看?你要觉得寂寞,让你弟弟赵皓之陪着你嘛~
男主立刻忘记了结婚这件事,勉为其难表示那好吧。
嗯?
这边太尉府的人看他留下,纷纷默认他同意了婚事——谁让你抗拒得那么微弱,好男孩在外面要自尊自爱懂得保护自己,完全是半推半就。
于是女主这边就欢天喜地地忙着妆扮嫁人了,民风实在是开放哈~
大家都在恭喜女主,赞赏女主美貌,说那赵公子看到我们姑娘,笑得嘴都要合不拢了吧。
然鹅那头新姑爷忽然醒悟过来自己被骗婚了,气得嘴撅撅~
男主只是爱书法但并不准备结婚,留下一幅画说自己跑了,男主朋友没办法,安排男主弟弟假装新女婿来蒙混过关。
朋友和弟弟属于穿针引线的喜剧人角色,专门负责撮合还有插科打诨,灵活而不油腻的那种。
太尉为了把场面控制住,只好改称当天是男主弟弟和自己的小女儿小娟的订婚宴。
(这剧啥都挺好,就是仨姑娘名字过于随意了)
小女儿我可喜欢了,娇憨可爱活泼开朗,之前看到男主弟弟的时候对他也很有好感,还cos了一把弟弟的神态动作。
这就阴差阳错先成了一对年轻人。
男主爱写字也很慷慨,但是“恃才傲物”的人设让他只赠不卖,最看不上卖字的,谁给钱跟谁急。
出重金买字的被他赶走,反而是卖不出扇子的老太太得到了他的帮助。
女主因为被逃婚,心情不好出去散心,好死不死又遇到了男主写扇子,就让丫鬟去买了一把。
男主追赶大鹅偶遇女主,被对方美貌震慑,忍不住嘚瑟说你手上的扇子就是我写的,以为女主会惊喜。
女主等的就是这句,哦~原来你是个卖字先生。
男主:??
丫鬟:噗……
杀人诛心也就这样了~
丫鬟看到男主心里有气,就忍不住也怼他,说他书法水平并未见多高明。
男主提到这个就不困了,赶忙说请教,丫鬟虽然答不出,女主却是个行家,指出男主“永”和“之”,笔势不齐。
尤其是两个起笔“点”划,讲究“侧笔就右”,男主却平着用笔。
接着又内涵男主,自己的名字“旭之”都写不好,还谈书法,还能卖那么贵。
男主被怼得说不出话,眼睁睁看着佳人鄙夷地走远,但心里也不气,只有一个念头,这个仙女姐姐什么来头啊~~
男主朋友和弟弟适时跳出来嘲讽他,要不是你逃婚,你俩现在孩子都打酱油了早就携手同游了!
男主:哦安民兄我的老伙计,求你们抢救我!
男主登门道歉,在妹妹们的助攻下,女主松了口,请男主去找他的书法老师庾夫人。
男主在庾夫人处得知女主是自己的同门师妹,同为老师得意门生,平生最讨厌狂妄的人。
庾夫人看起来高雅秀美,演员朱曼芳是邬君梅的母亲。
那个,如果有人能记得的话,她也是《老房有喜》里的李奶奶~
眉眼能看出来哈~
虽然男主是个逃婚的呆逼,女主还是给他留了机会,让老师传递了自己的信物,一支笔,“笔中情”的笔。
庾夫人还暗示他,男二各方面能力都强,估计你只当个白身是干不过他。
原本鄙夷官场的男主立马表示明天就去求官,然后就成了左军将军,和男二一起花容月貌地求婚去了……有没有一点点凡?
而且一开口就是“小婿拜见岳父岳母”,根本不把自己当外人。
野啊兄弟,唐长老哪见过这个~
太尉夫妇表示谁是你岳父岳母,看着就来气。
桓述为人稳重典雅,明显是更好的人选,但大女儿芳心暗许,女儿们还都站男主,说母亲糊涂不讲理,给妈妈气得不行:
不听话,一个都别想嫁了!还有这种好事?
于是只好再找男主朋友来从中调停,安民兄提出建议:
赵旭之乃当今才子,桓将军也是江南名流,他二人品貌出众才学相当,那何不原地结婚当场比试?
大家就靠书法来决胜负,但笔试出的作品实在难分高下,女主也分不出谁的更好。
安民兄暗中画了一幅画,题了藏头诗提醒女主,来年再战吧。
男主外出游历,在各处寻找学习书法的契机,一年期满后找到女主,但女主却认为,男主书法尽管有进步,但笔法依然拘谨。
既然自己倾慕他,更希望他能再精进一步,而不是固步自封,因此再次延期一年。
男主听话地再次出游,到名山大川再找灵感。
这次旅行,月老本人安明兄趁机忙活撮合了另一对,真·时间管理大师。
原来太尉二小姐玉娟,英气勃勃剑术高明,观灯那天大姐一心都在男主身上,她却看上了文武全才恒述,又被安民兄灵巧地发现。
他让二小姐女扮男装,化名“贾似臻”来加入他们的豪华旅行团,单纯的护国将军恒述果然跟他一见钟情如故,俩人仿佛提前开启了蜜月,只剩男主一边吃狗粮一边挡镜头(不是)。
虽然误会对方是个男的,但也不妨碍恒述跟人家交换信物拟定“生死之约”。
后来在太尉府中见到了变回女装的贾公子,心里也没有多大障碍便认定了对方。
之后母亲反对,恒述还以死相逼,有的人表面上是护国将军,其实可以说是全剧第一恋爱脑傻白甜~
短短一个故事片,不过95分钟,里面包含了3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各有侧重和萌点。
比起人们夸《上错花轿嫁对郎》里20集里集中了3条感情线,同时还有一条中年人的甜美爱情线,也不差什么,似乎还更显紧凑。
而这里最感慨的,不是什么甜美恋爱,而是本片中在至少近20年的国剧中罕见的“古意”。
古装剧,不是穿上古装戴上头套就可以,古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还有周围环境都要自成体系。
《笔中情》中处处透露出古人生活情趣,色彩雅致清丽或雍容华贵,也绝非当下宣扬的什么“莫兰迪”和“侘寂”。
一提灯笼,我们就是大红灯笼,但古人的灯笼分明有无数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男主虽然不羁,却不是胡乱傲慢,他更看重实际能力,在认识到桓述的不俗之后,对他同样以礼相待。
仔细对比前后行礼状态是不一样的。
之前,敷衍透着不屑。
之后明知道是竞争对手,还是真诚很多。
闺中女性说话神态柔美,举止温婉含蓄,丫鬟虽然活泼,也一样举止有度,绝不是现在古装剧里的粗鄙状态。
赵旭之的原型显然是王羲之,从性格狂傲、书法名家、左军将军(王右军),师从庾夫人(卫夫人),都能对得上现实身份,但根据剧情需要修改了很多,犯不着考据。
喜欢rua大鹅的嗜好也对上了~
魏晋时期名士辈出,不慕官场热爱自然,至情至性。
穿着木屐,曲水流觞。
男主热爱书法不问门第,只要高于自己,纳头便拜。
但其实是跪老婆而不自知~
婚事遭到桓述的母亲长公主的强权阻碍时,大家也都不屈服。
长公主说男主书法标新立异不守规矩,下边人说确实,可是好就好在标新立异。
长公主指责男主不尊重前人,书法无来处,男主则回答,我不恨无前人书法,前人应恨无我书法。
这句话应该化用的是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张融“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
巧的是,张融的话是针砭书法被二王统治的不良现象,编剧用在男主(原型是王羲之)身上,更有意趣,谁都是从突破前人而来的呀。
一句话说得神采飞扬,老婆心动不已~
男主爱慕女主,不仅是爱她美貌贤淑,更因为她见解独到,技艺高超。
他在她的鼓励下游遍各地,在夕阳下奔跑,寻找逝去的青春感悟自然的美。
第三次出游,已经变成了男主的主动请求,他分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剑法名家的锋刃里悟出“功夫在字外”的道理,人也变得谦逊深刻。
收获爱情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成长的过程。
至于兄弟情……男二拉着男主的手手求母亲成全他们(和各自心上人)的婚事这算不算?
整个片子细节都十分考究。
太尉夫人的发型有一缕是留出来的,和考证出的同时期女性发型一致。
男主布衣和为官时期的穿着完全不同,二小姐女扮男装也绝对不是画美美梳个男式发型而已。
是不是有点青霞味儿了~
女主买了男主题字的扇子,上面写“江之永矣”,来自《诗经·周南·汉广》,讲的正是男子对一位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的内容。
看吐了“执子之手”的真是精神为之一振。
扇子的形状,也不是后来古装剧中仅有的团扇或者折扇,而是形态材质多样。
太尉这个扇子我很喜欢~
室内和室外的光纤柔和自然,整体的服饰用具不完全复原历史,但自成整体。
虽然看出来有地方制作粗糙,但那也是时代和条件的限制,而不是剧方敷衍。
女主是高门长女,因此比妹妹们更稳重端庄,有很多闺秀的技艺,弹奏箜篌和古琴的时候,指法和琴声都能对得上。
古琴绝不会传出古筝甚至琵琶的动静。
演员自己原本就会,或者为了拍戏先学指法,至少二选一吧。
而王伯昭在演过了本片之后,真的爱上了书法,现在水平已经相当不错,成了书法家协会的一员。
现在的年轻演员从戏中学到了什么,是抠图替身,还是1234?
大概是日薪208w吧。
《笔中情》1982年上映,同年《西游记》开拍。
如果影视剧倒退到40年前,有40年前的这份用心,对于观众来说绝对是好事。
今天小朋友看老版西游水浒聊斋红楼一样开心,而高科技绿幕大手笔制作却依然有本事让人味同嚼蜡,你说到底是哪里的水平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