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自然界中古老而又神秘的存在,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早的昆虫可以追溯到三亿年前,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繁衍至今,存活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昆虫对人类有哪些影响?昆虫的超能力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启迪?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昆虫?最后一期《未来中国》邀请到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科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四宝,解读昆虫的研究价值,探讨人与昆虫的关系,更有几位科学青年科普昆虫知识,探秘奇妙的昆虫世界。
着迷昆虫难题 昆虫与生态学家王四宝教授用细菌阻断蚊子传播疟疾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复杂,王四宝教授带领团队,将昆虫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以蚊子为研究对象,在阻断疟疾传播上取得重大突破进展,为人类找到人与昆虫和谐共存的方法。
王四宝教授介绍,昆虫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来说,昆虫既有益也有害。有的昆虫取食农业植物、传染疾病,但是有的昆虫提供产品,带来收益,甚至还有昆虫可以作为资源来处理地球废物。对科学家来说,昆虫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基因、免疫、生物钟等等,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之所以选择蚊子做研究对象,一开始并不是因为兴趣。王四宝教授表示,昆虫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尤其是蚊子。在了解蚊子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并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后,他意识到研究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意义,并开启了蚊子研究之路。因此,王教授认为兴趣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多方面尝试就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蚊子是疟疾传播最大的推手,疟疾产生于蚊子体内的疟原虫。王四宝教授团队巧妙地通过基因编辑的手段,将基因改造后的细菌植入蚊子肠胃,杀死疟原虫,阻断蚊子传播疟疾,而且攻克了杀疟细菌不能在不同种类的蚊子之间传播的难题。中国曾经深受疟疾之苦,虽然经过70年的努力,国内已彻底消除本土疟疾,但是疟疾在全球仍然猖獗肆虐。王教授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非洲等国家进行大规模应用。
对于招生的标准与要求,王教授认为科研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必须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他常常对学生说即使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也不是一种失败,至少证明了一种想法不对。科研要调整好心态,享受过程。
渺小却伟大 科学青年团揭开昆虫鲜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从昆虫身上学到了什么?本科是同济大学生物专业的张佳伟表示,昆虫的“超能力”是人类科技的灵感来源。他介绍,根据蝴蝶翅膀上的鳞片可以调节体温的原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设计成了百叶窗式页片以保持卫星内部温度恒定。根据苍蝇平衡飞行的原理,科学家研制的振动陀螺仪有怎样的表现?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内的“复眼传感器”是仿照什么昆虫而研发的呢?他现场还带来了什么昆虫“黑科技”?
蚂蚁世界竟是人类追求的乌托邦?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唐骋打破人类对蚂蚁的认知。他表示,蚂蚁也是“社会人”,它们有明确的社会分工。是什么让工蚁勤奋无私,蚁后养尊处优?他还提到,蚂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干旱的沙漠还是潮湿的雨林,蚂蚁总能养活自己,生生不息。蚂蚁世界真的秩序井然吗?蚂蚁的真社会性与人类的假社会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蚊子为什么钟爱人类?SMG东方广播中心科学节目主持人旭岽介绍了夏天最令人讨厌的蚊子。这些蚊子明明视力很差却能精准地叮咬,它是依靠什么判断方位的呢?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吸引蚊子的秘密是什么?他还表示,一万年之前,蚊子似乎并不怎么挑食。是什么原因导致蚊子进化了呢?
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靳宇辰从宏观视角对昆虫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大致分为危害农作物与传播疾病。他提到,中国历史上蝗灾频发,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久,严重危害粮食生产。蝗灾已经消失了吗?每年因蚊子传播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2万,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蚊子传播哪些疾病?如何防治蚊虫灾害?他表示,防治虫灾需要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未来中国》学霸科学青年团寓教于乐,多元科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阔科学视野,激发科学兴趣。“‘脑机接口’技术能否治疗脑疾病?”、“‘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如何对抗癌症?”、“3D生物打印骨骼材料已经临床应用?”、 “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可控核聚变为什么是人类终极能源?”……这些科普话题看似深奥难懂,实则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科学并不一定是枯燥晦涩的,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节目追随科学家们的探索,也聆听他们的科研故事与人文情怀。科学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并不遥远。
8月3日22:00东方卫视《未来中国》将播出本季最后一期。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科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四宝,科学引荐人陈辰和科学青年团唐骋、旭岽、张佳伟、靳宇辰,与你一同走进昆虫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