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时代声音
2023-02-23 11:21:17   来源:   

十年磨一剑,今朝再奏敦煌之声。《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推出的第二部沪剧电影,它以同名舞台剧为蓝本,巧妙地将电影的表现手法与沪剧相结

十年磨一剑,今朝再奏敦煌之声。《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推出的第二部沪剧电影,它以同名舞台剧为蓝本,巧妙地将电影的表现手法与沪剧相结合。经过数年的打磨,上海沪剧院带着它崭新的“名片”——沪剧电影《敦煌女儿》重回大屏幕。

立足新时代 上海沪剧院传递经典之声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先生为原型,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樊锦诗在敦煌进行文物保护事业的五十余年,也侧面映射了无数敦煌守护者的一生。敦煌人秉承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守护着文化的初心,用毕生的精力筑梦敦煌。

除了传递出敦煌人始终不灭的莫高精神,《敦煌女儿》也展现了他们扎根传统,创新发展的理念。当全国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刚成为敦煌研究院院长、已经六十岁的樊锦诗,不忘初心,力排众议,顶住各方压力,拒绝对文物破坏性开发。她大胆地提出了“数字敦煌”的设想,让与敦煌相关的文物以数字图像的方式呈现,既缓解了游客过多给壁画、彩塑带来的影响,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高清洞窟所带来的震撼。同时,“数字敦煌”也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以电子档案的方式供观众可以实时查阅。在代代敦煌人扎根传统,创新发展的共同努力下,敦煌文物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坚持守正创新,让敦煌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海沪剧院也在坚持传统、创新发展的路上,一步一脚印,一行一进步地砥砺前行。在上海沪剧院多年的不懈努力下,沪剧这个曾在江南水乡河边传唱的民间小调,逐渐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中不可或缺的戏曲剧种。

紧跟时代步伐 上海沪剧院多元传播中国文化

在沪剧近百年的创作历史中,有不少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作品,其中《雷雨》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曹禺先生的代表作话剧《雷雨》被人称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而根据话剧改编的沪剧《雷雨》一经搬上舞台就被誉为“沪剧舞台里程碑之作”。跨越半个多世纪,沪剧《雷雨》经几代沪剧人千锤百炼,已成为沪剧经典。此后,沪剧院与时俱进,力求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经过再次调整修改打磨,2019年,沪剧《雷雨》以舞台为蓝本被搬上大银幕全国上映。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项目,电影《雷雨》的播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吸引了沪剧爱好者、《雷雨》原著粉丝、艺术学院的学生以及媒体记者的关注,上映首周便突破了戏曲电影预售票房纪录及首映日票房纪录。这也是继1957年《罗汉钱》、1959年《星星之火》之后,沪剧又一次将经典名剧留在大银幕之上。沪剧电影《雷雨》展现了沪剧经典剧目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为新时代沪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跟《雷雨》不同的是,《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推出的原创大型沪剧。在人们印象里,沪剧擅长于刻画近现代、家长里短的题材,而《敦煌女儿》这部戏尝试叙述了一群知识分子文化坚守的家国情怀,在人物塑造、主题立意、文化内涵、艺术呈现等方面突破戏曲原有的手段,力求当代表达。十余年间,茅善玉带领团队数次深入敦煌体验生活,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樊锦诗,获得了广泛好评。2020年,沪剧《敦煌女儿》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以舞台剧为蓝本,由沪剧院原班人马出演电影未映先热2022年《敦煌女儿》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2022中美电影节最佳年度戏曲片及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优秀戏曲电影多项大奖,受到主流电影奖项的肯定。《雷雨》和《敦煌女儿》虽然是不同形式、不同题材、讲述不同时代的沪剧电影,但同样都在奏响上海声音、中国声音。

由上海沪剧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滕俊杰导演执导,茅善玉领衔主演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将于今年的3月8日全国公映,团体票务预订咨询热线:400-607-558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饶雪漫经典作品改编网剧《离歌》四川夹江开机并首度官宣主演阵容
下一篇:《青梅酸酸你微甜》搜狐视频正式定档 3.2共赴春日“梅”好

. . 67008. 20
分享到: 收藏